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車輛地板骨架(1),包括左側門檻縱梁(7)、左側中縱梁(4)以及連接到該左側門檻縱梁和左側中縱梁上的前橫梁(5),其中,所述地板骨架還包括位于所述前橫梁后方的承載橫梁(6)和位于所述左側中縱梁和左側門檻縱梁(7)之間的承載縱梁,所述承載橫梁(6)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左側中縱梁和所述左側門檻縱梁(7)上,并且所述承載縱梁沿車輛的縱向延伸并連接到所述前橫梁(5)和承載橫梁(6)上。此外,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包括所述車輛地板骨架的車輛。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使該車輛地板骨架在受到側碰或偏置碰時車木地板,所受力能夠被分散到遠離駕駛員的位置,保證駕駛員的腿部不會受到傷害,從而保證駕駛員的生存空間。(*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全部詳細技術資料下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車輛地板骨架,此外,本技術還涉及一種包括該車輛地板骨架的車輛。
技術介紹
在車輛越來越普及的今天,車輛的安全性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而在發生碰撞事故時,依靠車輛本身的保護,將撞擊傷害降到最低的結構,稱之為被動安全結構。通常被動安全是通過兩種辦法來實現的,一是吸能設計,二是撞擊力分散設計。雖然很多車體結構都是為了這一目標而設置,但是依然有很多結構的設計不能滿足越來越高的安全性要求,例如最易受到外部沖擊力的傷害的駕駛員位置。由于駕駛員座椅是安裝于靠近地板的座椅安裝橫梁,而車輛地板通常是利用比地板梁結構的強度小的鋼板沖壓而成的。因此,在發生正面碰撞或偏置碰(即偏向駕駛員一側的正碰)時,地板的靠近駕駛員座椅的位置正處于地板容易發生變形的位置,該地板一旦變形,會侵入到駕駛員腿部空間直接傷害到駕駛員的腿部或腳部,或者卡住駕駛員的腿部或腳部,使得之后的救援工作變得艱難,所以怎樣保障駕駛員的生存空間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車輛地板骨架,該車輛地板骨架在車輛受到側碰撞時能夠使得駕駛區所對應位置的地板骨架受力更加均勻、從而有效地分散沖擊載荷,進而相對有效地防止地板變形保障駕駛員的生存空間。本技術進一步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車輛,該車輛能夠避免駕駛員腳部空間侵入量較大情況的發生,保障駕駛員的生存空間。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車輛地板骨架,包括左側門檻縱梁、左側中縱梁以及連接到該左側門檻縱梁和左側中縱梁上的前橫梁,其中,所述地板骨架還包括位于所述前橫梁后方的承載橫梁和位于所述左側中縱梁和左側門檻縱梁之間的承載縱梁,所述承載橫梁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左側中縱梁和所述左側門檻縱梁上,并且所述承載縱梁沿車輛的縱向延伸并連接到所述前橫梁和所述承載橫梁上。優選地,所述承載縱梁包括前承載縱梁和后承載縱梁,該前承載縱梁的后端和后承載縱梁的前端分別搭接固定到所述承載橫梁上。優選地,所述承載縱梁沿車輛的縱向向后延伸,并且該承載縱梁的后端連接到所述地板骨架的位于所述承載橫梁后方的安裝橫梁上。優選地,所述承載橫梁為槽形板件,該槽形板件的主體部分的橫截面呈開口向下的槽形。優選地,所述開口向下的槽形呈梯形形狀,并且所述承載橫梁的下部開口的兩側分別具有翻邊,該翻邊分別連接在地板骨架的封裝板件上。
優選地,所述承載橫梁一端搭接固定于所述左側中縱梁的上表面,另一端搭接固定在所述左側門檻縱梁的上表面。優選地,所述承載橫梁位于所述車輛的前門區域。優選地車木地板,所述承載縱梁的前端超過所述前橫梁并向前伸出。此外,本技術還提供一種車輛,該車輛包括上述車輛地板骨架。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由于本技術的的車輛地板骨架包括兩端分別連接于左側中縱梁和左側門檻縱梁的承載橫梁和沿車輛的縱向延伸并連接到前橫梁和所述承載橫梁上的承載縱梁,所述前橫梁的后部對應于駕駛區,當車輛受到碰撞時,例如對駕駛員威脅較大的上述偏置碰時,沖擊載荷會首先撞擊承載縱梁,所述承載縱梁將沖擊先傳遞到前橫梁上,該前橫梁進而向兩側將沖擊載荷傳遞到左側中縱梁和左側門檻縱梁上,從而使得沖擊載荷經過第一層分散作用而得到削弱。同時,沖擊載荷會通過所述承載縱梁繼續將沖擊載荷傳遞到前橫梁后方的承載橫梁上,該承載橫梁同樣向其兩側傳遞沖擊載荷,使得載荷傳遞到其兩端連接的左側中縱梁和左側門檻縱梁上,這樣就使得沖擊載荷經過第二層分散作用而得到進一步地削弱。進一步地,承載縱梁上的沖擊載荷還會繼續傳遞到該承載縱梁的位于所述承載橫梁后方的部分上,從而將載荷進一步分散。另外,在其他碰撞形式下,層層分散載荷的效果是類似的,可以比照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當發生碰撞時,本技術通過上述地板骨架的獨特的載荷承受結構,將沖擊載荷的經過層層發散傳遞,使得沖擊載荷層層削弱,最終使各部分承受的載荷比較均勻,相對有效地減少了駕駛員下方位置的地板變形。也就是說,本技術通過該承載橫梁和承載縱梁及其與周圍梁件的連接結構,使車輛在受到碰撞時,所受力均能夠被有效分散到遠離駕駛員的位置,使得駕駛區的地板骨架受力更加均勻,有效地分散了沖擊載荷,相對有效地防止駕駛員的地板變形,解決了駕駛員腳部或腿部容易受傷的問題保障了駕駛員的生存空間。本技術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I是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的車輛地板骨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所示具體實施方式的車輛地板骨架在偏置碰中的受力傳遞示意圖;圖3是圖I所示具體實施方式的車輛地板骨架在側碰中的受力傳遞示意圖;圖4是沿圖I中的A-A線剖切的截面示意圖,為了使得圖面簡潔省略了剖面線;圖5是沿圖I中的B-B線剖切的截面示意圖,為了使得圖面簡潔省略了剖面線。
附圖標記說明I 車輛地板骨架2 封裝板件3 前承載縱梁4 左側中縱梁5 前橫梁6 承載橫梁7 左側門檻縱梁8 后承載縱梁9 中通道10 翻邊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如圖I所示車輛地板骨架1,包括左側門檻縱梁7、左側中縱梁4以及連接到該左側門檻縱梁7和左側中縱梁4上的前橫梁5,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前橫梁5 —般沿車輛橫向延伸的橫梁,其一端連接到左側門檻縱梁7上,另一端連接到相對側的右側門檻縱梁(未圖示),并且該前橫梁5的中間區域固定到(例如焊接)中通道9兩側的左側中縱梁4和右側中縱梁(未圖示)上,由于本技術的地板骨架的改進之處主要體現在左側中縱梁4到左側門檻縱梁7之間的區域,因此下文的描述中主要描述前橫梁5與左側門檻縱梁7和左側中縱梁4的連接關系。在上述連接結構的基礎上,所述車輛地板骨架I還包括位于所述前橫梁5后方的承載橫梁6和位于所述左側中縱梁4和左側門檻縱梁7之間的承載縱梁,所述承載橫梁6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左側中縱梁4和所述左側門檻縱梁7上,并且所述承載縱梁沿車輛的縱向延伸并連接到所述前橫梁5和承載橫梁6上。
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圖I所示的車輛地板骨架僅是車輛地板骨架的左側的部分,左側中縱梁4位于中通道9的左側,相應地,在未圖示的車輛地板骨架的右側部分還具有位于中通道9右側的右側中縱梁。作為本技術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承載縱梁能夠為連續的縱梁,并且在所述承載橫梁6的位置設置有用于與該承載橫梁6結合固定的槽形。眾所周知,車輛地板骨架作為車輛車身的重要部件,不僅僅作為受力結構部件,也是其他部件的連接部件。而本技術僅就其作為受力結構部件來描述,對于為其他目的所設置的結構形狀等不做描述。本技術所述車輛地板骨架I中的各種梁之間、梁與封裝板件2之間的連接方式能夠采用焊接等的固定連接方式。如圖2所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的車輛地板骨架在偏置碰中的受力傳遞示意圖,可知由偏置碰所產生的沖擊力從所述承載縱梁傳遞,一部分經過A柱傳向車體(圖中未表示),另一部分的沖擊力則從承載縱梁傳遞到所述前橫梁5。由于所述前橫梁5除了該承載縱梁,還分別連接有左側門檻縱梁7、左側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輛地板骨架(1),包括左側門檻縱梁(7)、左側中縱梁(4)以及連接到該左側門檻縱梁(7)和左側中縱梁(4)上的前橫梁(5),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骨架還包括位于所述前橫梁(5)后方的承載橫梁(6)和位于所述左側中縱梁(4)和左側門檻縱梁(7)之間的承載縱梁,所述承載橫梁(6)的兩端分別連接于所述左側中縱梁(4)和所述左側門檻縱梁(7)上,并且所述承載縱梁沿車輛的縱向延伸并連接到所述前橫梁(5)和承載橫梁(6)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安亮坤,張國慶,
申請(專利權)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全部詳細技術資料下載 我是這個專利的主人
以上內容由用戶投稿,彬迪地板進行整理發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